江 淮 神 韵 ——解读溢景园沿街石柱文化 “造一座园,回敬海安城的厚重”,“拢聚江海文化数千年历史的悠然”。一座占地260亩的植物园林,竟蕴藏着海安大地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?带着这个疑惑,笔者结识了苏中植物园王家先总经理,也翻开了江淮大地悠远的往昔。 青墩,一个位于海安里下河水乡,四周河流环绕、植被繁茂的平凡之地。1973年8月,青墩大队为造福于村民,开挖了一条纵贯全村、长236米的青墩新河,发现了大量的陶、石、骨器和麋鹿角、兽骨等古代遗物,从此,青墩不再安于平凡。 1976年春,南通博物馆派人来青墩调查,采集、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,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、琮、坠、环等玉器,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。后经考古专家对青墩遗址的大规模发掘、分析,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。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关注,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,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。 青墩遗址的发现,撩开了海安这片古老大地的神秘面纱。而苏中植物园的落成,则将古老的青墩遗韵,近距离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 就说这溢景园沿街矗立的十根柱子,咋一看,雕琢而成的石柱,外表粗糙,似为装饰而立。殊不知,这些并列整齐,如同古代卫士的石柱,却蕴藏着青墩几千年古老文明。 据王家先总经理介绍,石柱取材自石雕之乡——湖北曲阳,在当地经名家之手,精雕细琢而成。石柱所表达的青墩文化,积聚了以作协主席张贵弛为首的海安文化界精英之智慧。柱体的外表,凹凸不平,喻示着江淮大地五千多年来,所经历的风雨沧桑。仰看石柱的顶端,左侧为首的,是象征中华最高文明的望天吼,口含青墩出土的刻纹麋鹿角枝化石之样。麋鹿角枝化石上的刻纹,经专家和学者的分析,早于两千多年前的易经文字,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字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教授,曾在他的论文中指出,刻纹麋鹿角枝化石,对于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。 再看右侧,首根石柱顶端,望天吼口含的,是一枚堪称“国宝”的有柄穿孔陶斧之样。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中,这枚陶斧的造型十分别致美观,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,系国家一级文物。无论从其历史价值、精神价值、美学价值,都可称为海安的镇县之宝,海安精神的象征,海安历史的佐证。 蕴含着辟邪、祈福、平安之意的麋鹿角化石和陶斧首柱,分立于溢景园入口两侧,引领着青墩石鬶、玉璧、陶壶等新石器时期文物之样。将青墩曾经灿烂辉煌的文化、经济之繁荣景象,跃然于溢景园沿街石柱的顶端。 低调内敛的石柱,如同久经沧桑的老者,与园内永久性纪念广场《青墩遗韵》相守相望,守卫着、诉说着江淮大地五千多年的深厚人文历史。